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59    次浏览
《一个医生的故事》聚焦协和名医五十年从医经历协和医院又有教授出书啦!这一次是妇产科教授郎景和将自己五十年行医的经历写成了《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郎景和一手拿解剖刀,根除病魔毒瘤;一手握犀利笔,点画真假美丑,将人学、科学和哲学融会贯通。在本书中,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五十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却的点滴小事。有他年轻时在乡下给牛接生的奇特经历,帮助产妇分娩时突逢地震的惊险场面,主治的小女孩面临死亡却只怕家人伤心的感伤故事……作为妇产科医生,他在迎接无数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切与哀痛。他以“医者的仁心”见证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剧,也在穿梭于手术台与病房的间隙中,生发出了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考。(崔华林)《你的身体,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讲述卡梅隆·迪亚茨美丽经20年来始终处于好莱坞第一梯队的美国著名女演员卡梅隆·迪亚茨,曾登上所有好莱坞最性感女星榜单。近日,她将自己20年来的健康之旅中得到的建议、提示、技巧和有用的科学跟女性朋友们分享,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桑德拉·巴克合著了一本书,《你的身体,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桑德拉想让女士们明白,变健康永远比变瘦更重要。在这本书里,没有设定任何需要你在一周、一个月或一年内达成的目标。桑德拉强调,最好的东西都是不可能速成的,那种能让人一夜之间变得健康、快乐的速效良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该书并不有关体重,而是关于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崔华林)《叛逆年代》 约翰·韦恩的代表作《叛逆年代》是英国作家约翰·韦恩的长篇小说。该书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译者为刘凯芳。本书以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青年杰里米反抗父亲与学校的刻板教育,逃出家庭,去伦敦和巴黎投身他热爱的爵士乐。当他经历了许多世故之后,却发现自己仿佛踏上了和父亲相同的生活轨迹……约翰·韦恩(1925-1994),英国小说家、评论家、诗人。1946年毕业于牛津约翰学院,1947曾在里丁大学任英国文学讲师,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其成名作《每况愈下》成功塑造了一个愤怒青年的形象,此后陆续出版了《竞争者》、《年轻的来访者》、《山里的冬天》等作品。《叛逆年代》是他的代表作。 (谭宇宏)《老牌政敌》 系列第二部上市《纸牌屋》小说原作者、英国退休政治家、畅销书作家迈克尔·道布斯新作政治冒险小说《老牌政敌》中文版第二部也在近日出版上市,迈克尔·道布斯已确定今年年内访华。 其实道布斯在收到《纸牌屋》中文版第一部的样书之后就表示,在他本人眼中,小说与热播的电视剧集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他希望他的作品中文版封面也不要“太电视剧化”。目前已出版的中文版《纸牌屋》第一部直接使用美剧海报做封面的做法,是和他对这本书的寄望是相反的。因此,在看到同样用了凯文·史派西的经典形象作为《老牌政敌》中文版第一本封面人物的作者样书后,道布斯通过文学经纪人表示,为了更好地与中国读者和文化产业交流、互动,希望未来能在其作品中文版出版前,需要先看到中国出版方的封面设计方案。(刘莉)《漫不经心的传奇》 透过法国电影看法国文化这本书贯穿了两位作者谢强、严倩虹对法国社会和文化长达十年的观察、体验与求证,电影成为作者向读者描绘法国的最好介质,因为法国电影至今仍然传承着法国良好的文化传统——不模仿,不媚俗,主张品质与生活。《漫不经心的传奇:法国电影与电影的法国》一书几乎涉及到了法国文化中所有被认为最独特或最不可解的现象与本质:法国人独特的情爱观、法国人的电影品位和遗世独立的精神、法国城市对艺术的态度、咖啡馆在法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人对世俗生活细节的热爱、法国不同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的来源、法国电影与绘画的一脉相承等等,这些现象与本质被文中一部部精彩的法国电影透露着、解读着。我们倾听电影及其故事的同时,也体味到法国文化之趣味。(李福莹)透过好莱坞电影 分析美国大众文化《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是斯洛文尼亚作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作品,齐泽克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分析美国大众文化,进而介绍拉康学说的一本文化批评著作。书中分析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症状”——为什么一封信总抵达它的目的地?为什么女人是男人的一个症状?为什么每个行动都是一次重复?为什么菲勒斯会出现?为什么总有两个父亲?为什么现实总是多重的?齐泽克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在影像和影像背后的大众文化肌理处,有其独特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领域。他用黑格尔和康德来说明拉康,同时也用政治和大众文化来证明拉康。本书中,他将拉康的理论深化和发展,并使之驰骋于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刘莉)“四弦散谈”毕淑敏写的人生启示录三联生活书店耗时两年策划的这套“四弦散谈”,如约于2015年初踩着春天的节拍温暖上市。这套“四弦散谈”是写给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启示录,是编辑从近70本书上百万字中编排策划而成。将当下读者最关注的四个主题:心理与健康、教养与关系、经历与成长、生命与死亡,聚焦进了《心理医生附耳细说》、《教养的关系花园》、《我喜欢辽阔的地方》和 《写下你的墓志铭》这四本书中。书中的故事大都是作家毕淑敏亲历的人生,以其妙笔跃然纸上,多元的知识和敏锐感知写出的文字,温煦而直指人心。毕淑敏的文字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四弦散谈”的整体设计选择走温暖简洁风格:翻开书,清爽的内页设计有助于读者心无旁骛地在字里行间游走品读;合上书,唯美的插画用另一种形式传递着每本书的主题,也给人以掩卷时提供的一份悦目的遐想。(谭宇宏)《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西方记者记录下的中国约翰·本杰明·鲍威尔,美国“密苏里新闻帮”远东采访报道的先驱。1917年,鲍威尔初次来到中国上海,从此与中国结下25年之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鲍威尔作为记者,经常披露日军的侵略阴谋与罪行,多次遭到打击报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日军关入集中营,遭受非人虐待,双足致残。1942年,美国政府通过交换战俘将他解救回国。1947年,他在华盛顿猝然离世,终年59岁。他在逝世前完成了这本在华回忆录——《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中国现代史那段风云最为激荡的岁月,在这本书中都留下了记忆的痕迹。在中国,鲍威尔采访过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接触过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底层生活;他深入中苏边境了解日苏在我国东北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也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上海和南京的大轰炸……作者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感受与思索,对日军在华侵略罪行的体验与记录、揭露与批判,都以一种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